前幾天與一群閨蜜聚會,當聊到男性話題時,大家聊了很多想法。 其中有好幾個朋友都期待自己身邊有個完美的男人。 沒結婚的,希望有朝一日能遇到符合理想的男人;
已婚的,渴望著丈夫能多做一些改變,變得更加完美。 當然,每個女性對完美男人的定義不一樣。
“帥的有錢的!”
“能保護我的!”
“溫柔體貼的!”
“ ……”
但總的來說,她們心中對「完美男人」的期待,有非常統一的一個點,就是: 能夠滿足她們絕大部分的期待和需求。最好是,我期待他干嘛,他能盡力滿足我。 例如準備禮物、吵架哄我、順著我的絕大多數決定。 這聽起來很美好很夢幻。 但事實上,帶著這樣的期待與「完美男人」進入依戀關系,其實是很危險的。
我的朋友小 A,漂亮又有才。 身邊優秀的追求者絡繹不絕。
但她很 “挑剔”,總能找到對方身上 “不完美” 的地方,并予以婉拒。
直到一年前,她遇到一位很理想的男人——B先生,一位成功的律師,高大帥氣,幽默風趣。 最重要的是: 他特別在乎小 A,愿意主動為小 A 做各種改變。 比如小 A 討厭別人遲到。 有一次因為 B 先生遲到而大發雷霆。結果 B 先生不僅慎重地向小 A 道歉,同時還用行動證明了他的誠意: 在之后的每一次約會中,他都會排除種種障礙,優先考慮小 A 的需求,確保不再遲到。 這讓小 A 覺得特別感動,于是他們甜蜜地戀愛了。 戀愛以后,小 A 幸福得像個倍受寵愛的小公主。只要一說自己的需要,B 先生就很快滿足,著實惹人羨慕。 然而誰也沒有料到,半年以后他們意外地鬧翻了。 同樣是因為 B 先生遲到,小 A 大發雷霆。 但這一回,B 先生只是簡單地解釋了遲到的原因,沒有道歉,也沒有認錯。 當小 A 憤然離去的時候,他也沒有像往常那樣急著去挽留,而是一言不發地往反方向走了。 從那以后,B 先生仿佛變了一個人似的,開始變得很冷漠,不再主動聯系小 A。 小 A 徹底慌了,她向 B 先生道歉,哀求對方的原諒。并且不斷遷就,不斷退讓,努力地挽留這段關系。 可她越挽留,對方就越逃離。 最后小 A 久久沉浸在懊惱與悲痛里,并不斷地自責。 聽完她的故事,我第一時間有兩個困惑: 為什么她非要找這樣一個「完美男人」? 為什么一向獨立自信的她,在戀愛之后反而「退化」成一個小孩的模樣,拼命拉著不讓對方離開? 后來隨著談話深入,我才發現,這一切其實有跡可循。
我們常??梢钥吹剑?/span> 如果一個人非??释霈F一個完美對象 100 % 滿足自己,那也許她的內心正有一個亟需被滿足的空缺。 許多非??释?/span> “完美男性” 的女性,大多是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情感的缺失,或是被忽視,或是被否認。 小 A 也是這樣。 她爸爸一直想要一個兒子,但她的出生打破了爸爸的幻想,所以爸爸總是感到遺憾。 小時候每當外人夸贊小 A 的時候,他都會在一旁冷不丁地來一句:
“可惜了,偏偏是個女孩?!?/span> 也因此從小到大,她沒有在爸爸身上獲得過一個小女孩所期待的陪伴、保護、關愛與照顧。 但她內心很渴望能得到這些疼愛。 于是當 B 先生像一個「溫暖爸爸」那樣出現,填補她內心的情感空缺時,她便很容易陷入與對方的愛戀中。 這時,她退行成了一個小女孩。 一方面,她的確彌補了內心的空缺,享受了被照顧、被滿足的感覺,如同一個被父親寵著的小公主。 但另一面,她開始丟掉了身上成人的社會功能。 例如把自己的聰明、獨立和自信統統閹割,變成一個凡事依賴對方的 “傻女孩”。 同時也變得以自我為中心,越來越情緒化。 他們的關系,變成了一段小孩與成人的戀愛。 并且慢慢走向失衡。 隨著小 A 越來越像小孩,她也變得越來越被動。 這時關系的「主動權」,轉移到了 B 先生身上。 他回應小 A,小 A 就開心; 最后當他不打算回應小 A,小 A 就馬上陷入恐慌和崩潰,如同再度掉進了內心的黑洞。
回歸到曾經不被父親認可的情境中,誠惶誠恐,不知所措。 這份「完美愛情」的甜蜜,輕輕地把她帶上了夢幻的天堂,而后又重重地把她摔向了地獄。
不僅僅是小 A。 我們身邊有太多血淋淋的例子都在告訴女性: 找完美男人來填補內心的想法是危險的。 既無法填補內心的空洞,還會繼續受傷。 把視角轉移到男性身上,也是一樣的答案。 在愛情里,如果一個男性是自然的狀態,那你會發現:
他會滿足你,但也偶爾拒絕你;
會愿意和你溝通,但偶爾也會有自己的情緒和脾氣。 總之,他愛你,但他不會 100 % 滿足你。 那是什么樣的原因,導致他愿意去扮演一個百依百順的「完美男人」,而放棄自己的所有感受呢? 我想了想,大概有兩種可能: 其一:他卑微,想討好你;其二:他自戀,想征服你。 無論是哪一種,當一個男性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你身上,并想方設法地滿足你的種種需求的同時,也在隱忍和壓抑自己。 隨著你在關系中一步步退化,一步步喪失自我功能,對方身上這股被壓制的力量,便很容易在未來某一時刻反噬到你身上。 第一種情形,一個卑微的男性,可能會在未來某一時刻爆發,變得面目可憎。 在我老家有一位李大爺,年輕的時候好不容易娶了個媳婦,寶貝得不得了。 不管對方如何蠻橫、自私、無理取鬧,他從來沒有說過一句重話。 但就在幾年前媳婦不小心摔傷以后,李大爺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似的。
天天指著對方的鼻子罵,仿佛恨不得把前幾十年的憋屈如數奉還。 而第二種情形,一個自戀的男性,當他完成征服欲的時候,他可能會變得極其冷漠。 就像前面所說的 B 先生。 一開始,他也許真的被美麗優秀的小 A 所吸引,并心甘情愿為小 A 做種種改變。 但在逐漸俘獲小 A 的芳心以后,他突然某一天就毫無征兆地選擇了不再妥協。 而當小 A 返過頭來挽留他的時候,他開始變得極其冷漠,因為此時的小 A 已經不再吸引他了。 無論是以上哪一種情況,對于女性來說,都是一種傷害。 那有沒有第三種可能,即男性是單純出于愛的本能,心甘情愿地把你寵成小公主的呢? 針對這個問題,有一位心理學老師給出了一個直白而精辟的回答: “有男人會真正愛上一個 5 歲小女孩嗎? 沒有,除非他是戀童癖?!?/span> 當然,這只是一個比喻,老師其實真正想表達的是: 一個正常的成年男性,是不可能愛上一個 “自我功能退化成 5 歲小女孩” 的成年女性的。
最后,當我們戳穿「完美男人」的幻想之后,我們可能會有一個新的疑惑: 一段良好的戀愛關系,應該是怎樣的呢? 前幾天看了一部由真人故事改編的電影,名為《茉迪的彩色小屋》。 女主角茉迪很有藝術天賦,但由于從小患有關節炎,肢體有些不協調。 后來她結識了漁夫路易斯,兩人逐漸相愛、結婚。
但這段感情的經營,并不容易。 一方面,丈夫是個心地善良的人,會在行動上給予茉迪關懷與支持。 他知道茉迪喜歡畫畫,經??吹街斓夏弥推崴⒆釉谄婆f的墻壁上、木板上畫各種圖案。 雖然完全看不懂,但他從來不會阻止,同時還會給她買來各式各樣的顏料; 甚至后來,他把整個房子都改造成了茉迪的藝術小商店。 而另一方面,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,很多時候他并不懂得恰當地表達自己,也不會平靜地處理情緒。 比如他經常向外人發牢騷,吐槽茉迪只顧著畫畫,什么家務也不做。 甚至還有一次,他在車上與茉迪爭吵,氣憤之下還直接把茉迪趕下車。 從這個角度來看,他確實算不上一個溫柔體貼的丈夫。 但我很欣賞茉迪面對情感的成人姿態。 一方面,她依賴丈夫,欣喜地接受著丈夫對自己的愛與關懷。 另一方面,她以畫筆為工具,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安放自我的「過渡空間」。 每次不被丈夫理解,感到受傷或難過的時候,她都會沉浸在畫畫的世界里,借以療愈。 可以看到,她內心的情感需求,一部分是依賴丈夫來滿足,另一部分是依賴自己。 因此他們的關系達成了一種平衡。 影片最后的一段對白,讓我很感動。 茉迪疾病惡化,在彌留之際,她對丈夫說: “你可以找到比我好得多的人?!?/span> 丈夫回答: “不,我不能,你給了我想要的一切。 以前的我為什么會覺得你不完美!” 整個影片中,印象最深的是,茉迪臉上始終洋溢著淡淡的、幸福的笑容。 這份幸福與快樂,一部分是丈夫帶給她的,而另一部分,則是她自己創造的。 而這,就是一個成年女性的愛情。 既有相互依賴、相互成就的部分,同時也有相互獨立、自我成長的部分。
寫在最后
寫到這里,突然想起張海音老師講過的一句話: 一個成熟的人,既能坦然地享受依戀,但也不會因為失去依戀而要死要活。 的確,在現實生活中,一個正常的男性,不可能是完美的,也不可能時刻讓你感到舒服。 甚至有的時候,對方沒有時刻遷就你、讓著你,反而是件好事。 至少證明他是個獨立、有情緒情感的個體。 而你自己,也可以從種種不舒服的感受中嘗試去審視自我,促進自我心理功能的成長。時常碰撞、時常埋怨,才是男女關系中的常態。 在這樣的關系中,每個人都承接各自的心理功能,獨立成長。 你愛他,不是因為他是你的理想男人,而是因為他本身就是他自己; 他愛你,不在于他愿意為你改變多少,犧牲多少,而是在于在他面前,你能獨立地成長為一個更好的自己。 關于女性的成長與成熟,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姿態。
文|天雅